本期[ART专访]我们很开心邀请到了李嘉皓同学。李嘉皓是ARTUI往期学员,现在是中信集团下的一名UI设计师。虽然他的原专业与互联网产品设计毫不相关,但凭借在ARTUI学习期间的努力与认真,实现了互联网产品设计师梦想,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大家好,我是李嘉皓,是ARTUI 18年秋季班毕业的一名学员~
目前在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职UI设计师,很荣幸接受本次采访。
我之前的专业是材料成型,主要是设计制造工厂里面的各种机床用模具,可以说是跟互联网八杆子打不着的专业了;
对UI感兴趣是因为我打中学时代起就喜欢玩各种数码产品和应用,这种热爱让我在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做了转行的决定。
在ARTUI时我们是交互和UI相互配合,但是实际上除了产出各自的交互原型图/UI图之外,还要做一起做竞品分析、用户调研、用户画像等前期工作,这些任务对于当时作为初学者的我们来说算是很大的挑战,不过我们C组的队员还是很给力的,配合的非常出色,在此感谢大力和艳艳同学~
其实没有特别头疼的问题,很多设计师会觉得来自外部的问题很头疼,比如设计图被要求改来改去,但实际上只要稍加细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Ta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视觉展现形式,给出一份让大家满意的设计不算很难。
真正让我感觉到有些头痛的是自己去做取舍平衡的时候,因为你要考虑非常多的事情。比如上个月在工作时就碰到一个很复杂的产品模块,要求尽可能用简短的操作流程去实现相当多的功能点,这时候直接在两三张页面上去平铺展示所有的功能模块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用了很久的时间去确认业务上的细节,也询问了开发人员交互与视觉效果的可实现性,不停的做加法减法、强化弱化,最终总算是做出了满意的设计,所以对于网上有句话说:“设计师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者”,还真是感触良多。
你如何看待UI设计师需要了解交互设计知识、有产品设计思维?
因为做UI目的是为了产品体验的提升,在知道自己的目标之后,慢慢的就会从专注像素美学转变到开始分析各种设计动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就会本能的想要去了解交互可用性、产品业务逻辑甚至用户心理学等各个层面。
这其实不算是要求UI设计师你一定要像背书本一样主动去学很多交互和产品的东西,而是学会让这些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所以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多多留心才最重要,期待我们最后都能成长为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全链路设计师」吧。
主要设计软件是Sketch,因为本身它很轻量,不像PS打开就需要很久,其次有很多插件支持,有利于整理规范以及配合前端工作。
其实软件只是工具而已,不是特别重要的一环,用的顺手+能配合好团队工作,这样的软件就是好软件。
ARTUI老师都超级棒,泱央老师的课特别给人启发,她会让我们先认真思考再回答问题,Keynote的内容不多但绝对每个字都是干货;李老师则很有耐心,生怕我们看不懂学不会,每个操作都在投影上讲的一清二楚;高老师的跨平台设计讲的也超棒,让我们了解到操作设备与使用场景的不同都会对设计产生许多奇妙的影响。
总的来说,ARTUI的老师真的是超负责超有耐心了,就算你上课很少发言,老师也会揪你上去讲自己的作品,然后和大家一起点评,让你对自己的水平有充分的认知,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提升,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好的,分享2张生活与工作的照片吧。
这是我入职新公司后,第一次把设计图交付开发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问了我不少问题,看着他们绞尽脑汁还原我的设计稿,心里还蛮感慨的。
这一张是当时去火锅店吃饭,朋友还没到,脑海里突然有了点子,就打开电脑开始画图。
首先肯定是自己的专业工作做扎实,不管是视觉创意还是软件技法,都是要在初期的时候刻苦打磨的,同时也会把知识点逐渐往上下游去延伸,比如交互设计力与调研能力,以及对前端知识的了解;
稍微成熟一些之后会去锻炼产品的创新和把控能力,以及人员和项目的管理能力等。
不要局限在屏幕里面。
举好多例子:
早晨倒牛奶的时候,纸盒很难撕开,一不小心就洒了一桌让你心情烦躁;出门路上听音乐,耳机线被绊到,连着手机一同甩了出来,险些碎屏让你长吁一口气;晚上回家时你甚至开始嫌弃自己小区的电梯按钮设计,它为啥这么反人类……
这些情感都是合理的,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人机交互来打交道,但你要意识到——用户体验不局限在人跟一块屏幕之间,而是产生在人跟这个世界周遭互动时的各个层面,要多去感受这些事情带给我们心情上的变化,这看似和我们的本职工作没有关系,但其实恰是这种“对事物敏感,抱有强烈兴趣并乐于分析”的精神,是我们作为设计师所应该具有的特质。
好的,很高兴参加本次专访,祝ARTUI的学员们也越来越好。
当期学员美好瞬间
嘉皓学习期间部分作品
往期专访
Comments are closed.